教育评论
更新日期:2024-05-22 14:34:53  【作者:中国教育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
 
  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师者的认识,也是当下不少教师的认识。在新时代,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吗?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显然,在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才是教师发展的追求。

  《长在语文课堂》呈现的是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近两年来写的文章,涵盖了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对《诗经》《论语》这两部经典文献的导读和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许可以给教师带来以下启示。

  教育家型教师的养成离不开课堂。程老师以“课比天大”为职业信仰,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一名教师如果想在专业技术上不落后,就不能离开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会遇到性格各异的学生,会碰到难以处理的教学问题,被学生质疑……这种种,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优秀的教师通过课堂“修炼”内功与外功,通过课堂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学会在课堂上成长,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要积累课堂作品。课堂作品是教师课堂教学成果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具有教育教学价值,对其他教师也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教育家型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具有研究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教学生,还要有自己擅长的研究内容。教师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研究能力。问题意识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积累问题,研究能力则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果教师没有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往往会被裹挟在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新名词中,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教了十几年,突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或许是未来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程老师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还是一名研究《说苑》的学者,曾在《中国典籍与文化》上发表了《发现莫斯科国家图书馆藏宋版〈说苑〉》。在《长在语文课堂》中,程老师还谈了很多对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探索,有的涉及课程改革,有的涉及教材建设,有的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正是具有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教师才能在纷繁的概念和问题中拨云见日,直指问题的关键。

  培养研究能力需要教师培训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笔者认为,研究能力需要在阅读和反复训练中得到提升,这就要谈到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少教师先阅读的是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外层书”,随着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入再阅读“中间层书”(选集),进而阅读“核心层书”(原典)。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要用10—20年的时间系统地阅读“核心层书”,如“四书五经”“十三经”《楚辞》《说文解字》等。不管读哪一层级的书,都要有读书的方法:一是要反复读,领会作者的意思;二是带着问题阅读;三是在阅读中获取观点、立场和方法;四是用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反思;五是在反思中改善行动。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教师就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确定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获得一定的研究方法。

  教育家型教师还须具备写作的能力,既要能写专业类的文章,又要能写生活感悟。专业类的文章对教师研究、提炼和概括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有学者指出,专业类的文章,有助于教师从经验、感性的重复性教学行为走向理论、理性的创造性思考;专业类的文章是教师沉淀实践成果、实现转化与推广的合理路径,也是教师保持持续的研究状态、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的有效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如果教师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不热爱生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在《长在语文课堂》后记中,程老师写道:“语文教师能写点儿东西,才有教学生写作的资格。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写作能力当居于核心位置。”其实,写作能力的训练,无他,唯有多读、多写、多改,天天写,成年累月地写,想不提高都难。